地址:山東省濰坊市 Copyright ? 2018 濰坊恒昌紡織服裝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濰坊 編號:魯ICP備13025299號-1
主辦單位:濰坊恒昌紡織服裝有限公司
辦公電話:0536-8221751 8269558
友情鏈接:濰坊恒昌紡織服裝有限公司 劉氏族譜 濰坊博物院 濰坊文化研究院

劉應節詩詞
田永德、劉洪喜供稿
題西巖
西巖高聳接云盤,有客登臨天地寬。
四海風煙遨落日,孤城睥睨對憑欄。
樽前花鳥留春色,巖際松鳳生晝寒。
況是主人能善哨,九天清響聽鳴鸞。
(康熙《昌邑縣志》卷八《藝文志.詩》)
登太子巖未及頂
平生意興在山水,躡險探奇未憚遙,
太子巖高幾萬丈,使我頓足山之腰,
眼見洞門倚天半,霹雷摧石扇,
上有鷲嶺俯龍潭,隱隱煙霧繞房殿,
咫尺相望未可通,何如高翼駕長風,
回頭萬壑迷蒼靄,側身鳥道盤虛空,
愁絕悵然思傾倒,特地開尊籍芳草,
石林睛弄鳥聲和,巖風春送花香早,
君不見,秦嶺蜀山高蔽天,使人一望摧心顏,
人生登臨貴得意,何必窮海之底山之巔。
再登太子巖
太子何年遇赤松,翠華此地駐飛龍,
山中風雨伶荒殿,天外芙蓉識舊峰,
瑤草不生丹灶古,洞云飛盡碧苔封,
欲放鶴馭求靈藥,悵望仙蹤何處逢。
登霧靈山
山盤大漠郁蒼蒼 , 為問虛蹤到上方。
天地三千開世界, 華夷萬里見封疆。
芙蓉半插青云色,薝卜時飛花雨香。
身在招提猶是幻,皈依靜坐法中王。
剛州知府劉應節到唐山縣縣郭園村拜謁郭威祖陵并作詩(郭園村》一首
感慨前朝事,驅車欲斷魂。
昔聞周太祖,今見郭園村。
野水豪華逝,殘碑姓字存。
遙憐柴氏里,煙雨隔黃昏。
登鐵壁銀山寺二首
石磴藤蘿漫不窮,但隨鐘聲得禪宮。
芙蓉乍削三峰出,騖高盤旋-徑通 。
立影孤巒低落日,看云萬里御秋風。
蒼蒼郁郁無蕭瑟,塞上今茲草木空。
白馬金牛去不回,銀山鐵壁白崔嵬。
罷云歷歷中峰頂,香雨祁祁說法臺。
身半百年戒夢界,虛無盡處見如來。
關河日暮聞清籟,獨叢松根意轉哀。
薊門會閱
大將臨戎親合圍,貔貅廿萬鐵為元。
月明虎帳傳刀斗,風卷龍沙列羽旗。
轉戰溝源邁地動,屯兵塞口陣云飛。
壯獻此日推元老,談笑樽前賦采徽。
雨中登麓臺
山上孤臺臺上亭.望中煙樹濕冥冥。
花杖垂媚春風發草色輕蒙細雨經。
老去生涯關地古,豪來詩句妒山靈。
勝游止此應難并.車馬何須效王陵。
謁北岳廟
(北岳恒山也叫圣山、神仙山)
大茂山深擁帝州,曲陽宮殿肅清幽。
地含靈氣常多雨,風人邊聲故早秋。
冀野關河盤地轉.元天星緯抱云流。
圣朝禮樂仍卓典,不用登封五岳頭。
黑帝高臨大乙者.登壇玉檢照金鋪。
明堂祥禮還今古.畫壁精靈信有無。
東里云霞連紫氣,北來峰頭隔飛孤。
籌邊漫道兵車力,海岳千年是壯圖。
新河議
劉應節
按,新河南自麻灣,北至海滄,其間相距僅三百五十里許,大抵麻灣把浪廟去官路口約十五余里,水勢甚大,而大沽河屬之,東人南海,漂沙之患,亦所不免。此處須挽流而北向,方成大通。第大沽河秋水泛漲,極是洶涌,恐為河害。北折而王家口,約三十里,水勢勻停,功半事就,殊不為難。又折而吳家口,至孫家口,不足二十里,水微小,奏功頗難。然以人力勝之,似亦無足慮者。又十余里而分水嶺焉,水至此幾絕流。然無他故,實由二三百年壅沙所致,日久歲深,既無疏通之力,寧免壅淤之患。何此足異?且白河之水直來急沖,漲濤波湧,無怪乎兩分分而壅淤甚也!議者有欲避大沽河,由陳家村借璧溝河竟上王家邱、船路溝迤西而人大河者,未為無見也。又西折而亭口等處三十里,水亦微小,須賴人工挑修。沙壅土塞,清之可也,崖岸沖潰,補之可也。溯自大城等處約二十余里,水雖微,亦不為難。至雙廟、至元家集,水勢漸大,即加疏瀹,費力幾何?又北至玉皇廟、楊家圈、張家閘、新河,其間寬窄淺深不同,大勢以成河矣。水有一二尺深者,有三四尺深者,實易為力,縱費人工,不過補幫空淺之力耳。獨海滄口之壅沙,從來所苦,但沙隨潮出人,而船行亦借潮往來。況海潮朝夕一定,信不爽者,沙非堅石,何足為慮?至若借潮一說,北潮迤南,動以百里計,此每年所親見而習知者。至若南潮,聞亦不下五七十里。況近數年來,夏月水發,來之甚早,若遲之五六月間尤稱大便,此寧不可借乎?是在主計者貴有定議。今計南海至北海,地理尺丈約五萬四百尺,作五大工分派,每夫開一尺半,百日計工共夫三萬三千六百名;每日每人工價五分,計銀-十六萬八千兩。其余锨钁筐繩,價銀九百四十兩三錢九分,建閘銀九千六百余兩,共計一十七萬八千五百四十兩有奇。其他立壩撤水,須用水車草木之費,又當議處。計夫-千當用千長,一百當用百總,又五十人必用-夫頭,須擇廉能才干、謹慎有身家者,互相保結,方為妥當。至若總督河工,又須假以重權,嚴法督理,方能服人。乃五十人之工價總付夫頭支管,其夫之勤情、工之的否,責在夫頭。百總、千總亦然。敢有作弊就減夫價奏工不妥者,懲以重刑。而千長、百總、夫頭工價又須酌而倍增焉,勸以勞之,所以示恩威也。此非有身家有根腳者難以當此任而責成功,任人者不可不加意于此焉!
劉芳聲以身殉國忠烈之詞
劉芳聲作詞(劉振德根據《家乘》抄錄)
劉風毛,字兆圣,是劉應節的嫡重孫,屬十三世。生于萬歷十五年(1587),卒于清代順治十三年(1656),享年70歲。生前曾任廣西桂林府通判。
他有三個兒子,大兒子叫劉炲,中子劉方聲,字華東,三子劉炎,由于當時闖王起義,清兵入關,天下大亂,他憤而苦學兵法,廣結俠士,與同榜七位武舉與李闖的部隊激戰,保家衛國,赴湯蹈火,力挽狂瀾,赴死戰場在所不辭,生前留下一首慷慨悲歌:

劉以貴小傳
鄧華
劉以貴,字滄嵐,是明代刑部尚書劉應節的玄孫,住濰縣城里八仙巷西首道南,清初曾在麓臺書院刻苦攻讀。享年65歲??嫡斩吣?168年)他考中戊辰科進士,任廣西蒼梧縣知縣,為政期間,他體恤民情,革除陋習,為當地民眾做了許多。
開風氣之先的好事。并且舉辦茶山書院,興學立教,他利用業余時間,親自到書院講學,使地處南疆偏遠之處的民眾,得到文化知識教育,培養了大量人才。
劉以貴的夫人宋氏,上喻贈安人稱號。生有二子:長子劉體仁;次子劉復仁,甲辰恩科舉人,先后任四川酉陽和直隸州州同。
劉以貴告老還鄉后,與麓臺書院的學者們交往頻乃,切磋經論,發憤著述。夏天通宵熬夜寫作,蚊蟲在臉上叮咬都感覺不到,侍者幫他驅趕蚊蟲,打在身上,他也不覺疼痛。他一生留下了極其豐富的著作,主要有:《周易探源》八卷、《古本周易集解》十六卷、《周易析疑》十四卷、《初學正鵠》一卷、《春秋解》九卷、《古文尚書》五卷、《三傳公案》、《尚書集解》五十八卷、《三體通解》、《藜乘集》二卷?!稖鎹贡嬲嫖摹范?、《正命錄》、《蒼梧縣志》、《萊州名賢志》、《文法真傳》、《萊州府志》十六卷。

劉以貴

在清初大興文字獄的時期,麓臺書院雖然遭受了清洗和摧殘,但劉以貴還是秉承先祖劉應節的遺愿,辭官回歸故鄉后,奔赴麓臺書院,邊執教邊著述,默默地堅持山左文化精神,將麓臺書院勤于治學、精心著述的傳統繼承下來,并弘揚光大。他常年嘔心嚦血大量著述,成為清初改朝換代時期山左文化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。他的大量著作和優秀文章承上啟下,繼續影響著清朝一代又一代學子。他和閻循觀、韓夢周都以卓越的儒學成就,載入《清史稿·儒林傳》中。